摘要:
目的 观察化瘀通便汤对慢传输型便秘(STC)模型大鼠的干预作用,并从磷脂酰肌醇-3-激酶蛋白激酶B(PI3K/Akt)信号通路方面探索其作用机制。
方法 72只清洁级SD雄性8周龄大鼠,取12只作为空白组,其余大鼠使用盐酸洛哌丁胺混悬液灌胃构建STC模型,将造模成功的56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(12只)、化瘀通便汤低剂量组(每日给药量10.575 g/kg,11只)、化瘀通便汤中剂量组(每日给药量21.150 g/kg,11只)、化瘀通便汤高剂量组(每日给药量42.300 g/kg,11只)、莫沙必利组(阳性药物组,每日给药量1.350 mg/kg,11只)。各组大鼠每日给予相应药物或生理盐水灌胃,连续14 d。给药期间各组动物均有1~2只死亡,最终每组10只大鼠进入指标检测阶段。给药期间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;末次给药结束后检测各组大鼠的体质量。收集各组大鼠末次给药后24 h内粪便,检测粪便含水率;随后每只大鼠灌胃炭末,半小时后麻醉取肠组织,根据肠道总长度以及炭末推进长度计算肠道推进率。取每组3只大鼠部分结肠组织,固定、石蜡包埋、切片后,运用苏木精-伊红(HE)染色法观察结肠黏膜的病理改变,免疫组化(IHC)染色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(TNF)-α、白细胞介素(IL)-6等炎性因子水平。另取每组3只大鼠部分结肠组织,运用蛋白质印迹(Western blotting)法检测结肠组织磷酸化Akt(p-Akt)、磷酸化PI3K(p-PI3K)蛋白相对表达量。
结果 模型组大鼠精神萎靡,活动度降低,进食饮水量减少,毛发干枯打结,粪便质硬,粪便数量较空白组明显减少;莫沙必利组及化瘀通便汤低、中、高剂量组经治疗后上述情况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。模型组大鼠体质量、粪便含水率、肠道推进率均明显低于空白组(P<0.01),莫沙必利组和化瘀通便汤中、高剂量组上述指标均明显高于模型组(P<0.01)。HE染色结果显示,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杯状细胞数量减少,肠腺被破坏,可见炎性浸润;各给药组大鼠结肠组织杯状细胞数量、肠腺形态均有明显改善,其中莫沙必利组和化瘀通便汤高剂量组大鼠结肠黏膜结构较完整,杯状细胞数量增加,炎症情况改善明显,腺体排列较整齐。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TNF-α、IL-6水平及p-Akt/Akt、p-PI3K/PI3K值均明显高于空白组(P<0.01),莫沙必利组和化瘀通便汤中、高剂量组大鼠上述指标均明显低于模型组(P<0.01);化瘀通便汤低剂量组大鼠p-Akt/Akt、p-PI3K/PI3K值明显低于模型组(P<0.01)。化瘀通便汤对上述指标的改善作用表现出一定的剂量依赖性。化瘀通便汤高剂量组大鼠肠道推进率明显高于莫沙必利组(P<0.01),结肠组织TNF-α、IL-6水平及p-Akt/Akt、p-PI3K/PI3K值明显低于莫沙必利组(P<0.01,P<0.05)。
结论 化瘀通便汤可以显著改善STC模型大鼠的肠道传输功能,减轻肠道黏膜病理损伤,其机制可能与下调炎性因子TNF-α、IL-6水平和抑制PI3K/Akt信号通路表达有关。